当前位置:主页 > 南山巡礼 > 正文

南山寺里弥勒佛

来源:三亚南山寺 

  

 

    以“海天丛林”著称于世的三亚南山寺,三大殿中的两大殿都供奉着弥勒菩萨像——天冠弥勒菩萨和大肚弥勒菩萨,这是世界佛教造像史上三种弥勒菩萨造像中的两种。据佛学专家说,这种情况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寺院中尚属罕见。弥勒菩萨信仰和阿弥陀佛信仰、观世音菩萨信仰是佛教三大世俗化信仰之一,在南北朝,甚至曾一度超过观世音菩萨信仰和阿弥陀佛信仰而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比如我国现存的著名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保存的佛像中,相同时期的弥勒菩萨造像的数量大大超过观世音菩萨和阿弥陀佛。


    据考证,弥勒菩萨形象共有三种。第一种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第二种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成禅定式或倚坐佛装形象;第三种形象从五代开始出现,演变为袒胸露腹、开口大笑、身荷布袋、盘腿而坐的“布袋和尚形象”。


    历史上的弥勒菩萨不是传说中的人物,而是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的人。弥勒是姓,名曰阿逸多,出身于古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族,其父是当时一个小国波罗奈国的宰相,弥勒菩萨少年时便追随释迦牟尼佛出了家,但他外在表现的“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实为内秘菩萨行),这些当时对他的评价,与汉传佛教中的大肚弥勒菩萨“言行不拘小节”倒是一脉相承。释迦牟尼佛对于身边的众多弟子中,对待弥勒菩萨总是充分信任的,他授记弥勒菩萨作为接班人,弥勒菩萨因此被称为“未来佛”。


    先说南山寺兜率内院供奉的“天冠弥勒菩萨”。兜率是天名,佛教经典中记载为欲界六层天中的第四层天,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南山寺兜率内院供奉着七尊佛像,主尊就是以印度佛教中弥勒菩萨为原型塑造的“天冠弥勒菩萨”,他头戴宝冠,身披璎珞,身材修长,法相庄严,造像的姿势基本采取交脚坐式,手势为说法印。左、右胁持分别为大妙相菩萨和法苑林菩萨,被奉为“弥勒三尊”。四周由四大天王护持。天冠弥勒菩萨造像在我国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山东青州龙兴寺、洛阳龙门石窟等地遗存的佛像中数量很多。我国书法“魏碑”,其代表作即龙门二十品,大部分是刻在供奉有弥勒菩萨的石窟之外,为造像题记,这与当时流行的弥勒菩萨净土信仰密不可分。


    再说南山寺仁王门大殿供奉的大肚弥勒菩萨。走进山门,就可看到一尊喜笑颜开、手携布袋、席地而坐的胖菩萨,这就是从五代开始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的弥勒菩萨造像。


    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像如此普及,长盛不衰,深得老百姓的敬仰和喜欢,不是偶然的,他是汉传佛教进一步民族化、民俗化的结果。大肚弥勒菩萨是五代时期按照浙江奉化一位名叫契此的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记载,契此和尚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没于市井乡里,游走化斋,化得之物就装入布袋,因此当时人们就称他为“布袋和尚”。相传他身形肥大、衣着随便、笑口常开,能为人预测凶吉且非常灵验,并经常接济世人,人们都觉得这位胖和尚很神秘。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此和尚坐在明州岳林寺的一块磐石上圆寂时,曾口述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方醒悟到契此和尚是弥勒菩萨转世,即为他建寺供养。


    在寺庙里供奉的众多佛菩萨中,释迦牟尼佛庄严,阿弥陀佛深沉,观世音菩萨慈祥,老百姓在这些佛面前,都显得中规中矩、谨小慎微、虔诚地顶礼膜拜。只有在大肚弥勒佛面前,都会被他那憨态可掬的形象和坦荡的笑容所感染,自然有了几分亲近和无拘无束,顿时忘却了自身的忧愁和烦恼。笑口常开,显示了积极乐观、和蔼可亲。大肚皤腹,显示了大度宽容、安然自得,平民化的身份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体现了人间弥勒菩萨、人间佛教的精神。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针对弥勒佛肚大过人、笑容满面这两个特点,写了不少语言诙谐、饱含哲理的楹联,点拨人生,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例如,三亚南山寺供奉大肚弥勒菩萨的仁王门,就有一副由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书写的楹联:


胜境相逢,欢喜人来欢喜地;
名山留迹,菩提道上菩提心。


    弥勒佛总是喜笑颜开,又被称为“欢喜佛”。这副楹联反映了信众、游客来到南山胜境,以欢喜的心情礼拜欢喜佛,在菩提道上寻求智慧的情景。正是,“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世间尽多疑难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关于弥勒菩萨的楹联,最负盛名的是北京潭柘寺弥勒佛两边的一副意义隽永、流传极广的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此联将弥勒佛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趣味盎然,主要是作者巧借弥勒佛之形象来针砭警醒“世间可笑之人”当放下“天下难容之事”。


    四川峨嵋山灵岩寺弥勒菩萨两侧也有一副楹联: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这副楹联蕴含人生哲理,提醒世人要豁达、大度、乐观、开朗,与人为善。


    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菩萨殿的一副楹联则换了一个角度,道出弥勒佛的内心独白: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
笑自己原本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
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上、下联“九笑”、“九观”,道尽了天地日月与人间万物,皆因自视甚高,宽己严人,反倒误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因此不断地轮回流转生死,真是通俗易懂,发人深思。


    福建白云峰涌泉寺弥勒佛前有一楹联云:
   

手上只有一金元,你也求他也求,不知给谁是好;
心中尚无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究竟是何理由?


    此联讥讽了那些求神拜佛者的贪财心理,告诫人们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勿贪不义之财,勿食不劳之食,致富要靠勤劳,求人不如求己。


    台湾省台南开元寺也有一副寓意深刻的楹联: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但愿来到南山寺弥勒佛前笑容满面的游客、信众,能坦然面对世间万物芸芸众生和人间情仇悲欢离合,将“豁达、大度、和谐、欢笑”带到祖国各地,千家万户。(文/马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