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南山佛讯 > 正文

印顺大和尚在第六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主旨演讲

来源:三亚南山寺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探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这是一个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积累财富、追求物欲的同时,也为人类自身种下了难以挽回的隐患与恶果,即将走到地球没有东西给人索取的尽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值此关键的自然历史时期,佛教界要充分发挥佛家弟子特有的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优势,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道义,努力构建人间净土和惠妙境!

 

印顺大和尚在第六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发表主旨演讲

 

  东西方文化价值观虽然殊异,但在对人类的自我评价方面高度一致。《尚书·泰誓上》中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莎士比亚在著名的剧本《哈姆雷特》中也写过这样一句话:“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何故?因为人类的确不简单!

 

  我们不妨回望一下20世纪,这个有史以来人类创造的文明最为辉煌的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里,飞船上天、游弋海底、分子裂变、基因移植,从能源革命到信息革命,从阿波罗登月,到克隆技术……人类征服自然方面的壮举可谓不胜枚举。人世间看起来,一切似乎很美好。然而,空前的繁荣非但没有让人觉得幸福,反而深陷恐惧和痛苦之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在这个世纪里,源于贪、瞋、痴三毒,长期“透支”自然资源和毫无顾忌地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恶行也可谓罄竹难书!20世纪也就注定成为有史以来人类受到自然惩戒最严厉、遭受损失最严重的一个世纪。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年会开幕式

 

  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面对大自然敲响的警钟,人类该如何自处,应做哪些反思,又怎样才能建造一条人与万物众生和谐的诺亚方舟,共渡地球危急呢?

 

  首先,要牢固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段论述非常精辟,它形象地阐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向世界给出科学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最佳路径的中国答案。

 

  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就必须倡导众生平等、无情有性的思想。《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因此,我们要亲近自然,尊重生命。

 

  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就必须破除“人类乃万物之灵长”的狭隘观念。《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此,我们要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

 

  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就必须摒弃人类“主宰”自然的癫狂行为。《大乘玄论》中说:“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故经云:一切法皆如也。”因此,人类要把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当好“改造者”,更要当好“守护者”,促进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开幕式现场

 

  其次,要采取得力措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历尽苦痛、自省反思后,人类做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理性的选择,的确了不起!。世界各国综合运用立法、行政、税收等手段对环境保护进行监督和调控,开启了“绿色政治”新局面。在中国,从“七五”到“十一五”的25年间,出台《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29部、配套的法规147项;各地也颁布相应的条例,努力规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战略部署,一是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5年又修订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生态环境保护法》),从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法律责任等方面,把依法治理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推向崭新的高度。

 

  多年的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环保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令人欢喜。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长期坚持。

 

  佛说:“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在宣传,关键在行动。中国佛教界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努力构建人间净土。

 

  一是深入贯彻《生态环境保护法》,认真落实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相对于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更高形态的文明,是更加顺应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文明。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内核上是相通的,都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要传承、发展佛教关于生态环境的智慧,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在推进人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生态理念传播上下工夫,在建立人与人之间亲善互助的友好关系上下工夫,在净化人类心灵、培养健康的心态上下工夫,在创新当代佛教慈善实践上下工夫,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道义。

 

印顺大和尚与清华教授卢风、中央党校教授乔清举对话

 

  二是秉持佛教缘起论和慈悲利他观、净土观,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僧信的责任与使命,历代高僧大德,有的以讲说度众,有的以慈悲济世,有的用梵音弘法,有的以苦行示范,所谓方便善巧,随缘度化。

 

  ——要践行缘起论的生态思想,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万物本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佛寺丛林要向众生宣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定律,让人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类无法脱离自然资源而生活,因此,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人们对生活的正知正见唯有从教育中得来,尤其是从佛教教理中获得。要充分认识因果规律这只超胜于市场的无形之手,对社会、人心所起到的支配作用。同时要真正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开展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借媒体之力,宣扬佛教和传统文化。 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践行和不践行缘起论生态思想,其结果差异无需细说,在座的诸位可通过20世纪后半叶和21世纪头15年生态系统变化的史实得到体证:一念之差,或往极乐,或下地狱。

 

  ——要践行慈悲利他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在现实生活里,如何体现众生平等,无情有性?千百年来,佛教徒善待世间一切生命,戒杀、放生,报众生恩,“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以自己的言行给予一切众生快乐,帮助众生拔除一切苦恼。这种慈悲利他的菩萨行在21世纪又有新发展。比如,2003年春季SARS病毒搅乱了一个中国、波及了小半个世界。本焕长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突破传统藩篱,号召全国佛教界积极行动,抗击非典;募集善款,行无畏之施。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本焕长老立即让我组织队伍奔赴灾区慰问救助,寺院开展募捐活动,举办祈福超度法会。这就是悲心外用的具体体现,是慈悲济世、恒求利他精神的具体实践,是“来自十方,用之十方”的佛教公益慈善精神的集中表现!

 

  ——要践行人间净土观,建设理想生态环境。佛教净土理想包含精神超越与关注现实生存环境建设双重维度。印度佛教净土,如阿閦佛国、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光世界等多为超越的彼岸世界。中国佛教净土,如禅宗唯心净土、人间净土等则将净土拉回到现实人心、现实世界。无论是追求精神清净,还是关注世间生存环境,对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阿閦佛国经·善快品》关于释迦牟尼佛对阿閦佛国生存环境12个方面的介绍,到《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对未来世界自然生态环境、人们物质生活、城市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具体描述,再到禅宗唯心净土对现实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理想生存境界的阐述,清晰地展现出佛教净土的人间走向。

 

  具体而言,佛教净土地形平坦,且地以自然七宝合成;气候温和,生长着各种树木和花草;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宝行树,景色殊胜。在这里人人平等,人人相亲,衣服饮食应念即至。人们听佛说法,决断疑网,心无畏惧,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树声、鸟叫声、流水声、风吹声交织在一起,形成最美妙的交响曲。建筑物都是用七宝为材料建造的,每临深夜,光同白昼。宋代觉海禅师有一首唯美的诗作,赞美佛教净土:“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长江莹如练,清风来不歇。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表达了人们对佛教净土的向往。

 

  那么,何为人间净土?近代太虚法师认为:“凭各人一片清静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之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定变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当代,伴随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生态文化思潮的兴起,佛教学术界对净土观念,特别是对“心净则佛土净”思想作了重新阐释,突出了世间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

 

  如何构建人间净土?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我认为,要从微观层面的“心灵环保”开始,再到中观层面的社会环保,逐步发展的宏观层面的全球环保。也就是说,从人个到社会,从社会到人类,整体构建人间净土。如果人们能够“诸恶不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么就能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德修养就能净化人心,净化人心就能控制贪欲,控制贪欲就能阻止人类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自然就清净了,自然清净了,生态便“文明”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我们对“自欲而欲天下”的霸权主义进行有效制衡,那么烽火连城般的恐怖、饿殍满道般的灾祸就会止息,代之以晴朗夜空的繁星闪烁、辽阔草原的羌笛悠扬。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建设生态文明,我们不妨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中小企业生产做起。

 

  比如尝试素食。如果一个人选择素食,那么他个人的碳排责任可降低18%,每年可减排1.5吨二氧化碳! 如果全球吃素,那么只需30%的现有土地,就足以喂养所有人口,从此远离饥饿之苦,土地无需化肥将得以再度喘息,再生,恢复。我们还可以换用节能灯泡、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驾驶新能源汽车出行……这些鲜活的、低碳的生活方式,难道不是对2016年11月4日生效的《巴黎协定》的正面回应吗?生活本应节约、俭朴,用最少的消费获得最大的满足,以身心安恬为最大福利。

 

  现在把难度系数提高一点,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地方政府层面;嗯,我说的是乡镇这一级。我们不妨推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以GDP论成败;科学规划经济发展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加强红线区域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绿色转型进程,同时限制不良行业;大力发展中间技术,并把技术运用与当地文化、传统、生态系统保护结合起来,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传承弘扬•生态文化论坛

 

  三是推进佛教慈善实践向生态环保拓展。佛说:“只有当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的确不完善和错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广大佛子千百年如一日,努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帮助过无数众生解脱精神的痛苦,获得心灵的安宁。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立足佛教慈善传统,融合现代慈善理念,涵摄生态环保意识,推进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拓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佛教慈善现代化的需要。

 

  ——佛教宣传向生态环保事业拓展。佛教领袖要认识到生态环保的严峻形势,在生态环保宣传方面起到倡导和组织作用。佛寺丛林要充分利用现有佛教宣传教育资源,开展生态环保的宣传活动。如在佛学院增设生态环保方面的课程,利用讲座、网站、报刊等形式向大众宣传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活方式,举办佛教与生态环保方面的学术研讨会,资助出版生态环保图书,组织信众从事社区环保活动,向社会宣传生态环保意识等等。

 

  ——义工行动向生态环保事业拓展。佛教义工有三大优势,其一,佛教自身的慈善传统使佛教义工乐于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其二,共同的信仰使佛教义工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其三,佛教领袖对佛教义工具有很强的精神感召力。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引导佛教义工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如宣传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生活方式,参与社区环境净化、植树造林,推动普及垃圾分类回收,联合抵制一些强势企业任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等。

 

  ——居士资金捐助和项目开发向生态环保事业拓展。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居士不仅积极参与寺院修复、济贫赈灾、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公益慈善事业,而且致力于促进社会形成公益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浪潮中,居士们要有效地组织起来,发挥群体优势,向民营企业家学习,借鉴“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和“阿拉善SEE基金会”的做法,主动参与到生态环保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实际项目中,给当地人带去经济收益,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环境观念,使当地人成为自觉的生态保护者。

 

  ——佛教慈善基金会向生态环保事业拓展。2014年慈济基金会“关爱环卫”项目在苏州启动,旨在保持古城苏州干净美丽的生活环境,提升“感恩、尊重、爱”的城市素质。佛教界不仅要做“心灵慈善”,常行法施,而且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参与现实的公益慈善事业;特别是在社会危机、生态危机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更要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把慈善救助投向自然灾害的源头,主动参与生态环保开发项目建设,如水利、能源再利用(农村沼气和太阳灶)、植树造林等项目,书写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菩萨行。

 

与会代表认真聆听演讲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人类美好家园。1954 年制定第一个关于防治环境污染的国际条约,即《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随后,国际条约在防治环境污染和自然保护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1972年联合国召开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世界发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从此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成为人类的共同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受益、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世界各国和地区协调一致的努力和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也需要全球佛教界彼此分享深广智慧,携手合作,开创绿色未来。

 

  全球有10亿佛教徒,遍布世界各国和地区。他们安守修行、布施本份,是与生俱来的社会和谐拥趸和环保主义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佛教徒不能囿于创建和维护寺庙“绿色孤岛”,而是要广泛传播佛教生态哲学,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强化环保意识,让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等国际环境公约具化在本国人民日常生活里,体现在政府决策和企业生产行为中。

 

  全球有很多国际性的佛教组织,如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世界佛教协会、国际僧伲总会等,在促进佛教徒严格实践佛陀教义,弘扬佛法,加强佛教徒的紧密团结,交换各国佛教情况和意见,兴办社会、教育、文化、慈善等福利事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此,我要特别介绍区域性佛教交流平台“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该会议由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于1994年提议,1995年中、韩、日三国佛教界共同倡导、创办,并始终坚持以佛教合作为纽带,推动中、韩、日三国文化交流,促进三国人民友好往来,发挥了“经邦济世”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是功德无量。比如,1996年的《汉城大会共同宣言》,呼吁三国佛教徒“必须在绿化庄严地球的第一线上为人类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2013年的《三亚大会共同宣言》,则更为具体地宣示,广大佛教徒要“通过无畏布施——解决精神问题,帮助灾民走出灾害阴影,重建信心,排遣心里焦虑;通过财布施——解决生存问题,为灾民提供急需物资和充分的安全保障;通过法布施——解决生命问题,开展生命教育;引导人生方向,从而达到灾后心灵救助的目的。”这是佛陀生命理念的现代回响!中、韩、日佛教多边合作被誉为“黄金纽带”模式,为世界佛教界开展国际合作树立了榜样。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人类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上达成一致,方能凝神聚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行。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让我们启发内心佛性的光明,消弭人我对立、物我对立、自我对立,重归自然的怀抱,获得一次脱胎换骨的重生。

 

  让我们共同携手建立一个汇聚众人之善心、爱心、慈心、良心的崭新世界。(文/图:南海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