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佛学知识 > 佛教经典 > 正文

香山居士白居易

来源:三亚南山寺 

  白居易(七七二至八四六),字乐天,陕西下邽(今渭南县东北)人。儒家出身,敏悟过人。贞元十六年(八○○),中进士,元和二年(八○七),任翰林学士,后来又迁任左拾遗。他热心世务,志在兼济,耿直敢言,曾经因为上表谏言,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拜至刑部尚书。在洛阳时,居于龙门香山寺,与如满禅师等结交,作诗参禅,共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他是一代诗坛宗主,以写讽喻诗和“新乐府”知名朝野,在“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上,都显示了最优秀的成果,成为中唐诗歌的代表人物。白居易出身平民,寒窗苦读,到了“口舌成疮”的地步。由于亲身体验到贫穷的艰苦,从政之后,忧国忧时,一心想造福社会人群,但自江州之贬后,深知仕途艰险,于是寄情于山水诗酒之间,借旷达乐天以自遣,转而炼丹服食,进而皈依佛教,正如他在《赠杓直》诗中所说:


  早年以身化,直赴逍遥篇;
  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


  在他早岁进士及第回到洛阳时,就师事洛阳圣善寺的法凝禅师,从禅师那里听受了禅的心要。法凝禅师在世时,白居易便积极地求取佛教的真髓,将禅师的八言心要“曰观、曰觉、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济、曰舍”,铭记在心,此时白居易心中已经蕴酿着宗教的情操。


  白氏中年亲近高僧,从受净戒,勤习禅法,他奉佛的虔笃及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深刻,可从他的遗编中看出。后来他在自撰的《醉吟先生墓志铭》中记述自己生平的志行,有这样的句子:“外以儒行修其身,内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他还作了一首赞佛诗偈:


  十方世界,天上天下,
  我今尽知,无如佛者。
  堂堂巍巍,天人之师,
  故我礼足,赞叹皈依。


  他曾经向牛头宗的道林禅师问禅,禅师常在松树上栖止修行,故有“鸟窠禅师”之名。


  据说,有一天白居易来到树下拜访禅师,看到禅师端坐在摇摇欲坠的鹊窠边上,就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回答:“我坐在树上一点也不危险,倒是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问:“何以见得?”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意思是官场沈浮,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


  白居易似乎略有领悟,便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对这一回答颇感失望,认为这是三岁小孩也懂的道理。禅师便说:“三岁小孩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才恍然大悟,便作一偈请教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意谓人生本身就是梦,就是幻影,无须对梦与人生横加区别。从此,白居易对佛理完全折服,遂拜禅师为师。


  对于佛教各宗,白居易采取通融态度。他曾经研习南宗禅,在洛阳时结交的惟宽禅师,在江州时结交的智常禅师,都出于马祖道一门下,晚年结交智如、如满二禅师也都是南宗弟子。在东林寺的经藏中,白居易披阅了慧远大师的遗文集,并且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所以,晚年的白居易整理自己的诗文集,捐赠给曾经结过缘的寺院,如庐山东林寺、洛阳的圣善寺等。白居易除了捐赠诗文集以外,足不出户,一来想修心养性,同时发愿以自己的文学来贡献社会国家。


  到了晚年,白居易道心更加坚固,既归心南宗,又信仰净土,如他重修洛阳香山寺,至心念佛,发愿往生西方,不怠不堕,以迄终年。他去世后也葬在寺内,至今香山寺仍有白居易的墓。在他的《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诗中所云:


  南祖心应学,西方社可投,
  生宜知止足,次要悟浮休。


  可见白居易的佛教思想与佛教信仰,对于他诗歌的创作影响很大。除了那些直接宣扬佛教的作品之外,他的整个创作倾向的转变,佛法给他带来了积极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