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艺术 > 佛海文萃 > 正文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来源:三亚南山寺 

 

  禅宗是佛教的一分支流派。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盛唐时中土化,称为禅宗。禅宗的中国始祖是菩提达摩,禅宗第五代衣钵传人是弘忍。弘忍之后,禅宗有了南宗和北宗之分。南宗慧能继承了弘忍的衣钵,是中国化的禅宗;神秀自立了北宗,是印度化的禅宗。南北宗的区别在于:南宗强调顿悟,认为理念的瞬间改变是悟的关键;北宗坚持渐悟,认为悟要经历逐渐修炼的过程。

 
    相传禅宗五祖弘忍在选择自己的衣钵传人时,曾让弟子神秀和慧能各自作一副偈语,以传达自己悟性的深浅。神秀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神秀悟的还不够。慧能看了神秀偈语后也作了一副偈语,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了大为赞赏,于是就将衣钵传给了慧能。神秀不服,于是又自立了一派,于是有了南北宗之分。


    其实神秀和慧能的两则偈语分别蕴含了两派渐悟和顿悟的理念。相比较而言,笔者是赞同后者的理念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理解这副偈语,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意象。“菩提”在梵语中是觉悟的意思,“明镜”暗指佛的境界,“尘埃”可以解为人生的烦恼。其次,结合佛教万物皆空的思想,可整体理解为“菩提”、“明镜”都只是概念,概念会产生区别,区别是为了比较,比较就会产生烦恼,而“菩提”和“明镜”本质上无差别的,所以也就不会产生所谓的烦恼。


    “菩提本无树”其实就是在说,万般事物从本源上讲都是没有差别的。之所以后来有了差别,是因为人为了区别事物而创造了无穷无尽的概念。有了概念就有了区别,有了区别就产生了比较,而有了比较就会生出不尽的人生烦恼。悟是一种超脱,而超脱需要摆脱烦恼,想要摆脱烦恼,就必须学会无差别的看待事物,而做到这一点,仅仅需要理念的瞬间改变,即看清万物本源相同的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一出生,就是一个超脱的人,一个觉悟的人,只不过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们的悟性逐渐泯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