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长寿文化 > 正文

走出健康长寿的鳌山寿谷

来源:三亚南山寺 

  长寿谷[英] Longivity Valley


长寿谷,也叫鳌山寿谷,位于南山东麓,其地貌依攀山势,呈谷状纵伸。谷线全长2300米,堪称热带雨林奇观。其间鸟鸣不断、溪水长流、林木郁郁葱葱、岩石突兀奇特。设计者巧用天然形胜,从不同角度,以“流动”和“静止”的状态揭示着传统“寿”文化的内核,融汇福寿文化于热带雨林奇观。


其主要景观包括: “无量寿佛”、“流水尊者”;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之“寿比南山”巨大石刻、“百岁阶”、“贺寿堂”等,无一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增福添寿的美好祈福。是老年游客必游览驻足的景点。


牌坊上的“鳖山寿谷”四字是海南省书协主席吴东民先生所题。


传说观音的坐骑巨鳖行至南海之滨时,发现这里是福地洞天,人杰地灵,这里的人都长命百岁,于是巨鳖便畅饮南海之滨,伏卧福地,形成了今天的南山。从飞机上俯瞰南山,南山是鳖形(体形似龟的动物)。南山东麓的泉水缓缓流下,浇灌着南山下的土地。饮服南山水土的人们都是长寿者。所以我们把此汇水谷线做成长寿谷,便形成了今天的鳖山寿谷。结合入口设置售卖点,为游客提供寿仗、吉祥物、纪念品等服务。大门内侧用寿文化碑廊围合空间,形成统一的寿文化活动广场。


寿文化长廊内布置了福海寿山、松鹤延年两幅石刻,大德必寿(中国书法篆刻大师陈左黄老先生题),明朝黄芳咏南山的诗《鳖山叠翠》,奇文异字组成的福寿印章,百寿图和三幅契合南山文化景观的对联。从古代、现代、文学、书法、篆刻各方面展现了寿文化。


在正入口通道边有三只连体石龟,是祖孙三代,启示着人们要养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无量寿石刻上是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的大寿字,有4m高。巨石旁筑亭连廊,游客由此进入谷内。


为了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寿”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其历史价值和久远生命力,进一步丰富当地的民俗文化氛围,一个设计新颖,独具创意,以寿文化为主题的富有热带雨林特色的大型自然山水园“长寿谷”在南山文化旅游区内建成,并于1999年“首届中国南山长寿文化节”正式向游人开放。


  相关阅读:


南山古称鳌山,是我国最南端的山。南山文化旅游区位于南山脚下,是融热带海洋风光、中国佛教文化、福寿文化、历史古迹于一体,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身的大型主题园区。据崖州志记载,唐代著名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法、日本遣唐僧空海到长安求学,都曾因台风所阻滞留南山,在此建造佛寺,传法布道,谱写了中、日两国佛教史上“东去西来”的千古佳话。宋末元初,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棉纺业祖师的黄道婆,在南山30余年,向黎族同胞学习民间的纺织技术,开创了中国纺织技术的新纪元。


南山文化旅游区是“海南省生态旅游示范区”,景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91%、苗木成活率达到97%。南山景区内有植物200多种,其中有珍稀植物黑桫椤、海南苏铁、竹柏、董棕、琼棕、小花龙血树、见血封喉、五味子、花梨木、沉香、母生等。为400多棵古树名木建档,得到确实有效的保护。景区内有动物100多种,其中有蟒蛇、野猪、野雉、野鸭、白鹳、灰鹭、鲍鱼等。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南山被评为“海南省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示范工程”。


  信息补给:


长寿谷是1999年“国际老年节”、“中国首届南山长寿文化节”时,开辟表现“寿比南山”这一南山长寿文化理念的景点。这里是南山热带雨林保护区,位于南山东部,谷纵深2350米。其中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与传说中的南极寿星、也就是南极仙翁所居住的环境极为相似。相传南极仙翁居住在远离陆地的海岛仙峰之上,有奇花异石,云雾萦绕,而且南山因其从空俯视形似鳌,古时称为鳌山,是长寿的象征,故称长寿谷。


长寿谷入口处有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牌坊。上面四个大字“鳌山寿谷”是海南著名书法家吴东明先生所题。背面是中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启功老先生题写的“寿比南山”,牌坊两边是一幅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与牌坊东侧的小榭亭台,牌坊内侧的寿文化碑以及正中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刘炳森题写的大“寿”字、寓意四世同堂的四龟石雕,使整个长寿谷的大门洋溢着浓厚的长寿文化气息。


长寿谷从谷底到谷顶,有老树对遥山、寿倒三松、百寿堂、别有天地非人间、百岁阶、观海听涛、流水尊者等景点,谷顶有一尊无量寿佛。这些景点无一不包涵了浓厚的长寿文化。


一条花岗石铺成的山路,时而汇聚,时而分岔,路的两旁保持着它原始热带雨林的自然风貌。我们不妨作一回“脚著谢公履,身登青云梯”的登山人。生命在于运动。往上走长命百岁,往下走返老还童。儒家思想中,山代表安祥、静止、出世与永恒,水代表智慧、流动、入世与消逝。因此当我们登临谷顶,静坐清廊,仰俯天地。这些都是生命得以延年益寿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心态。因此拥有这种山静水动、鸟语花香的自然生态空间的长寿谷,是老年游客浏览的好去处,使居之者忘其形,寓之者忘其归,游之者忘其倦。


  关于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藏语称“瑟巴麦”,亦称无量光佛,梵文音译“阿弥多度斯”,即“阿弥陀佛”化现之身。


佛经说,在上方世界有个名叫功德无量的地方,在那里无量寿佛、善贤转轮父王、华容母后等做了十二功德。驻此地者称为无量光,当驻在极乐世界的色究竟天时又称做无量寿。他在莲花部中首屈一指,虽有两个密部,但实为一个。其功德是保证生命不受侵害。可知无量光佛与无量寿佛均是阿弥陀佛的十三名号之一。可是在藏传佛教中这两个名号被分别当作两个独立的佛来崇奉。


藏密认为无量光佛是原生的,无量寿佛是无量光佛化现和派生的,一个为主,一个为次。藏传佛教中将其作为一尊佛供养,又作为五佛禅定佛之一,无量光同时又被认为是无量寿佛的化身。在藏族地区寺庙的壁画、唐卡、塑像中无量寿佛像很常见,而无量光佛则甚少。无量寿佛外形为:呈菩萨形,头戴天冠,发梳高髻,上身袒露,体呈现橘红色或土红色,身佩璎络、项圈等庄严饰物,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跌坐于莲座上,手中托一宝瓶。瓶口生有吉祥花朵;头微低,表情静雅肃穆,体态似女性丰润端庄。


无量光佛也是作禅定印,但两手心中所持的是一个直立的金刚杵。无量光佛还有一种双身像,面相慈善,结跏跌坐于莲台,抱吻明妃,双手在前,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拈无忧花。
 

  无量寿佛,又称无量光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代表智慧,意思是光明无限,寿命无限。


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两者意思一致。而因为人们对佛教知识不了解,听到佛中有个“寿”字,便以为膜拜它可以添福添寿,也更增加了对他的供奉。在很多地方,人们常将阿弥陀佛的“佛装”像称为“阿弥陀佛”;而将他的“菩萨装”像称为“无量寿佛”,其实都是一回事。【阿弥陀佛】


梵名 Amita-buddha,西藏名 Dpag-tu-med, Dpag-yas。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又作阿弥多佛、阿弭跢佛、阿弭亸佛。略称弥陀。梵语 amita,意译无量。另有梵名 Amita^yus,音译阿弥多廋,意译无量寿;梵名 Amita^bha,音译阿弥多婆、阿弥亸皤,意译无量光。


  老头老太游海南:南山长寿谷


由于长寿谷就在会馆旁边,所以留下最后游,正午十二点退完房,一行人前后跟着慢慢往下溜达。这时还不到南山最热闹的时候,经过的电瓶车也多是团队乘坐,游客在这里一晃而过根本就顾不上下车。长寿谷是南山东南的一条山谷,为了发掘寿比南山这样一个长寿文化理念,景区经营者就把这条纵深2000多米的山谷开辟成了长寿谷。


要把一条山谷冠以长寿的名称,总还是要找点根据的,不能空穴来风,这样不足以服人。相传南极寿星居住在原离陆地的海岛仙山上,那里终年云雾缭绕,长满了奇花异草,于是就有高人发表了高论,说这里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貌和传说中的南极寿星居住的环境及为相似。南山从空中俯瞰形状象一只大鳌,在古时候就有鳌山之称,这样一说就更跟长寿挂上勾了。有了这么多革命理论,把这里打造成长寿谷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长寿谷修了一座跟南山景区建筑风格保持一致的牌坊,上书鳌山寿谷四个大字也遒劲有力颇具风骨。进了寿谷右手边迎面竖着一块巨石,上面用纂书刻出一个大大的寿字,下面那块小卧石上还刻了三个字:仁者寿。这三个字是孔老夫子养生理论的纲要,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一个仁字,他主张仁爱、仁厚、仁义,人与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这个理论也被统治者经常拿来运用,北京颐和园的仁寿殿也是根据这个命名,其意为施仁政者能长寿。不管是统治者还是普通百姓,能有一颗仁爱之心还是幸福的,平和澹泊乐于助人,帮助别人所得到的快乐总是那么愉悦身心。能保持这样的状心情,生活肯定很美好,不想长寿都很难。
 

  咱身边就有榜样,守着老博士这么一个仁厚的长者,你看他老人家七十五岁高龄爬起香山来比俺腿脚还利索。看到高高的梧桐山,他老人家也不顾山高风大,一定坚持要爬一段,说是要尝尝味道。能够保持着对事物的新鲜感,喜欢新事物也应该是长寿的秘诀吧。看着老博士那满脸放光的面容,难怪内侄小东会拿姑爹打趣:穷归穷,小脸要通红。
 

  进了长寿谷老博士显得分外高兴,我们几个小喽罗也跟在左右忽悠着,俺又满嘴跑火车说起了吉祥话,祝愿老博士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此时说这句话就别提跟俺们的行程多契合了,正好前天下午去了大东海,昨天又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不老松,老博士一听乐得合不拢嘴,笑眯眯象个老佛爷。
 

  左边那几只老龟也很惹人眼目,它们大小三只,如同祖孙三代,一只驮着一只层层向上,给人以其乐融融的感觉。进了人工雕琢的寿谷大门,顺着山谷越往里走就越接近自然,路两旁的花草树木也逐渐茂盛。随着石阶上上下下,前面的路也荒僻起


寿比南山


关于南山长寿的传说很多。有一笑话形象的形容了南山人的寿命之长。说是一个作家到南山深入生活,见到一位阿婆扎着小辫。作家看了颇新鲜,上前打问:“阿婆,您这么大年纪还扎小辫,是否南山有这个风俗?”阿婆回答:“我年纪大吗?我还不到七十呢。小辫是我妈给我梳的,她喜欢。”作家问:“你妈呢?”“我妈上山给我爷爷送饭去了。”“你爷爷在山上干吗?”“放羊哩。”